登山徒步是一项亲近自然、锻炼身心的绝佳运动。然而,若准备不当或忽视运动前后的注意事项,很容易引发关节扭伤、肌肉拉伤等运动损伤。想要安全、畅快地享受登山徒步带来的乐趣,掌握正确的运动前后打开方式必不可少。
登山徒步前:精心筹备,筑牢安全防线
全面评估身体状况
慢性病患者,如高血压、糖尿病患者,务必在登山徒步前咨询医生,获得专业的运动建议,定制个性化的运动方案,避免因身体状况不适合运动或运动强度把控不当而引发健康问题。长期缺乏运动的人群,则要遵循 “10% 原则”,即每周运动量的增幅不超过 10% ,给身体足够的适应时间,防止突然大幅增加运动量,导致全身肌肉酸痛、拉伤或关节损伤。出发前,还可进行简单的自我身体检查,留意是否存在身体不适,像感冒、发烧期间,身体较为虚弱,就不适合参与登山徒步。
充分科学热身
有效的热身能够激活肌肉和关节,提升心率与血液循环,让身体为即将到来的运动做好准备。可先进行 5 - 10 分钟的动态拉伸,如高抬腿、开合跳、侧向摆腿等,让身体快速热起来。针对登山徒步,还可做一些针对性的热身动作,比如活动髋关节的原地画圈,激活膝关节的弓步压腿,拉伸腿部肌肉的侧弓步等。接着,进行低强度的有氧活动,如原地踏步、慢走几分钟,进一步提升身体的代谢水平,让心肺功能提前适应运动节奏。
谨慎挑选装备
- 鞋子:一双合适的鞋子是登山徒步的关键。要选择防滑性能卓越、支撑性强的登山鞋或徒步鞋。如果路线较为平坦、难度较低,低帮鞋能提供更好的灵活性;而面对复杂崎岖、有一定坡度的山路,中高帮鞋能给予脚踝更有力的保护,减少扭伤风险。试穿鞋子时,要穿上厚袜子,模拟徒步时的穿着状态,确保鞋子大小合适,脚趾有一定的活动空间,不会顶到鞋头,且行走时脚掌弯折自然舒适。同时,检查鞋底纹路,像 Vibram 大底,其独特的花纹设计在不同地形都能提供强大的抓地力。
- 背包:背负系统良好的背包能极大减轻肩部和背部的压力。根据徒步时长和携带物品的多少选择合适容量,短途 1 - 2 天的行程,20 - 30L 的背包即可;若是长线多日徒步,40 - 60L 甚至更大容量的背包才足以装下露营装备、衣物、食物等物资。调节肩带、腰带和胸带,让背包紧密贴合背部,腰带应卡在胯骨上方,使背包 70% 的重量由腰部承担,减轻肩部负担。背包最好有多隔层设计,方便分类存放物品,外侧配备水壶袋和登山杖挂载点,底部带有防雨罩收纳位,增强实用性。
- 衣物:遵循分层穿衣法,内层选择透气、抗菌的速干衣,如美利奴羊毛材质的衣物,避免穿着纯棉衣物,因其吸汗后难以快速干燥,在山间潮湿、风大的环境下,易使人着凉感冒。中层根据季节和温度选择,春秋可穿带 DWR 防泼水涂层的软壳衣防风,冬季则需穿上高蓬松度(600 + 适合一般户外,800 + 更轻暖)、合适充绒量的羽绒服保暖。外层必备一件防水指数≥2000mm、透气指数≥5000g/24h 的冲锋衣,既能抵御风雨,又能保证身体排出的汗液及时散发出去,试穿时可举手活动,检查腋下部位是否紧绷,确保运动时动作不受限。
- 其他装备:携带登山杖可有效减轻膝盖压力,在上下坡时提供额外的支撑和平衡。材质可选 7075 铝合金或碳纤维,三节伸缩款收纳更便捷,锁扣推荐 flicklock(快速调节)或 twistlock(稳固性好)。头灯是夜间徒步或遇到突发情况时的重要照明工具,亮度要≥300 流明,带有红光模式,电池仓具备防水功能,试戴时调整好头带松紧,防止使用时晃动。准备几个不同容量的防水袋,将衣物、电子设备等物品分类装袋,既能防水又便于快速找到所需物品。
了解路线与环境
提前熟悉登山徒步路线,包括路线的长度、海拔变化、路况(是平坦道路、碎石子路,还是泥泞小道)、是否有陡峭路段或危险区域等信息。可以通过查阅户外论坛、向有经验的徒步者咨询、使用专业的户外 APP 获取路线详情。同时,关注天气预报,了解徒步当天及前后的天气状况,如气温、降水概率、风力风向等。若遇恶劣天气,如暴雨、大风、暴雪等,应果断更改行程或选择更安全的路线,避免在危险环境下徒步。
登山徒步中:合理把控,保持良好状态
维持正确姿势
行走过程中,保持身体正直,微微前倾,避免弯腰驼背或过度后仰。脚步落地时,尽量采用前脚掌先着地的方式,这样能更好地缓冲身体重量对关节的冲击,减轻膝盖和脚踝的压力。步伐适中,不要过大或过小,过大易导致身体重心不稳,过小则会影响行进速度和效率。在上坡时,身体可适当前倾,利用腿部和臀部的力量向上攀爬,步伐稍小,频率稍快;下坡时,身体微微后仰,降低重心,脚步放慢,借助登山杖的支撑,控制身体的下降速度,避免因速度过快、冲击力过大损伤膝盖。
合理安排休息与补给
遵循每行走 30 - 50 分钟休息 10 - 15 分钟的原则,让身体得到充分的休息,缓解肌肉疲劳,恢复体力。休息时,不要立即坐下,先站立片刻,调整呼吸,待呼吸平稳后再坐下,避免血液快速回流对心脏造成负担。可利用休息时间补充水分和能量,少量多次地喝水,每隔 15 - 20 分钟喝 100 - 150 毫升水,保持身体水分平衡,防止脱水。选择携带高能量、易消化的食物,如坚果、能量棒、牛肉干、香蕉等,适时补充身体消耗的能量,但不要在休息时暴饮暴食,以免增加肠胃负担。此外,休息时还可以简单活动一下身体,做一些如脚踝转动、腿部拉伸等小幅度的动作,促进血液循环。
关注身体信号
时刻留意自己的身体感受,一旦出现疼痛、不适,如关节疼痛、肌肉拉伤的刺痛、头晕、心慌等症状,应立即停止运动,找安全的地方休息。不要忽视身体发出的信号,强行坚持徒步,以免损伤加重。若疼痛或不适持续不缓解,应及时寻求帮助,可通过手机联系外界(前提是有信号),或向同行的伙伴求助,必要时拨打救援电话。
登山徒步后:及时恢复,促进身体修复
深度放松与拉伸
完成徒步后,不要马上坐下或躺下,先进行 10 - 15 分钟的静态拉伸,帮助放松紧张的肌肉,减轻肌肉酸痛,促进身体恢复。针对徒步中主要使用的腿部、臀部、腰部等部位的肌肉进行拉伸,比如站立位体前屈拉伸腿部后侧肌肉,每个动作保持 20 - 30 秒;坐姿扭转拉伸腰部肌肉;弓步推墙拉伸大腿前侧肌肉等。有条件的话,还可以使用泡沫轴进行全身按摩,进一步放松肌肉,缓解肌肉紧张,促进血液循环。
补充营养
运动后 30 分钟内是身体吸收营养的黄金时期,应及时摄入富含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的食物。蛋白质有助于修复受损的肌肉组织,如牛奶、鸡蛋、鸡胸肉、蛋白粉等都是优质的蛋白质来源;碳水化合物能快速补充身体消耗的能量,像全麦面包、香蕉、燕麦片等。合理的营养补充能加速身体恢复,为下一次运动储备能量。同时,要继续补充水分,不仅要补充因出汗流失的水分,还要补充随汗液排出的电解质,可适量饮用运动饮料或淡盐水。
冷热交替疗法(视情况选择)
如果徒步过程中身体有局部肿胀,如脚踝扭伤导致的肿胀,在运动后 24 小时内,可对肿胀部位进行冷敷,每次 15 分钟左右,能收缩血管,减少肿胀和疼痛。冷敷时注意不要让冰块直接接触皮肤,可用毛巾包裹冰块。48 小时后,再进行热敷,促进血液循环,加速肿胀部位的淤血吸收和消散,帮助身体恢复。但如果身体没有明显的肿胀等不适,可不进行冷热交替疗法。
充足休息
经过登山徒步,身体较为疲惫,需要充足的休息来恢复体力和精神状态。保证当晚有高质量的睡眠,让身体在睡眠中进行自我修复和调整。后续几天,也应适当减少高强度的活动,给身体足够的时间恢复,避免连续疲劳运动,降低运动损伤的风险。
掌握登山徒步前后的正确方法,能有效降低运动损伤的几率,让你尽情享受登山徒步带来的美好体验。无论是新手还是经验丰富的徒步爱好者,都应将这些要点牢记心中,并融入每一次的徒步活动中,让健康与快乐始终相伴。